毛姆《人性的枷锁》最触动内心的10句话,越读越清醒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6 10:19:50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世人多背负着枷锁活着,或为名利所累,或为情所困,或为生计奔波,或行动不自由,或思想不自由……或兼而有之。

既然人生终究有一死,既然生命到底是一场虚空,我们如何才能过好这一生?

答案是:重重枷锁之下,唯有向死而生。

在毛姆《人性的枷锁》一书中,主人公菲利普先天跛足,自幼失去双亲。

命运一开始就让他置于重重考验中,但在面对人生诸多磨难与挫折,面对生命中各种枷锁的束缚时,菲利普没有选择向下沉沦,自我放逐,而是不断反思,不断尝试磨砺自己,超越自我。

最终,他实现了自我价值。

现实中,每个平凡的人也各自承受着生之重量,这一生短暂又匆忙,但还能尽可能过得充实且美好。

重温《人性的枷锁》,发现这10句话催人深省,使人振奋,或可为我们前行路上指引方向。

01

在人生的旅途上,非得越过一大片干旱贫瘠、地形险恶的荒野,才能跨入活生生的现实世界。

这句话让我想起《摆渡人》中的故事:

15岁的单亲女孩迪伦,与母亲关系疏离冷淡,在学校里又经常受到同学的捉弄,唯一谈得来的好友也因转学离开。

正值青春期的迪伦,感到生活无比痛苦乏味。

她决定去看望久未谋面的父亲,然而一场突发的交通事故阻止了她。

等她拼命爬出列车残骸后,却惊恐地发现,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而眼前是一片荒原。

我理解的是,女孩当时其实已经死去,但她的灵魂还渴望求生。

她遇见了摆渡人崔斯坦,他将带领她穿越那片荒原。

(崔斯坦或许并不存在,是女孩由于恐惧而产生的幻觉,于是臆想出来一个比自己更有智慧,更有力量,更坚定的人,从精神上引领自己;

亦或因为荒原毕竟是荒原,一个人要面对荒原,需要战胜的不仅是险恶的环境,还有内心的孤独,于是就有了崔斯坦,一个可以携手同行,并肩战斗的人。)

途中有重重险境,各种未能成功穿越荒原的饿鬼在暗处虎视眈眈,一不小心就可能被拖入地狱。

而且,假如不能自救,就可能坠入深渊,成为那些恶鬼中的一员。

女孩最终在崔斯坦的带领下,克服各种困难,成功走出了荒原。

故事的最后,她重返现实世界,并且与母亲、朋友的关系都得到了改善。

故事虽是虚构,在某种程度上也值得我们去反思一些问题。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障碍,人际交往、生活、工作、情感,无论哪一种,不直面问题,问题就永远存在,且反复出现,直到被解决为止。

当问题产生时,当下那个处境,于自身而言,未必不是贫瘠无望的荒原。

但唯有经过仔细思考,找到破除障碍的方法,说服自己走出困境,或许才会明白:

生活就是如此,现实中的困境,无法靠退缩得以摆脱;

自由需要靠不自由为代价换取;

大的成就往往也伴随着大的考验;

磨难与欢喜相伴相生,苦难与幸福也如影随形。

每个人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摆渡人。

02

生活中有两件宝:思想自由和行动自由。

人有时候会忘记这两者,从而忽视它们的作用力。

很大程度上,思想主导着行为,行为又会驱动大脑产生新的想法。

思想不自由,就容易人云亦云,或者畏首畏尾,活得举步维艰。

当然,自由都是相对而言,绝对的自由,可能因无节制而让人生失控。

我们想什么,做什么,不光是考虑自己,也当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

我所理解的毛姆先生所说的“思想自由”,有三层意思:

一是思想的灵活性。

大脑灵活变通,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不拘泥于单一的思维模式,不因循守旧,思维的空间很开阔,很广泛。

二是思想的边界感。

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思所想,不受外界轻易影响,当外力试图掌控或改变自己的想法或意愿时,不盲目屈从,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维护自己的主体性,以自我为主导,捍卫自己的思想。

三是思想的高度。

其实也是认知的高度,一个人不能过上那种自己甚至都不敢想象的生活。

《肖申克的救赎》中,肖申克监狱禁锢着许多人,他们中有些人根本是无辜的,但在监狱里待久了,被灌输以各种思想,久而久之,不但默认自己有罪,且依赖监狱的环境,甚至丝毫不想(敢)走出那样的“舒适区”。

历来从肖申克监狱成功出逃的人寥寥无几,但安迪偏要与命运抗衡,他不甘愿在监狱里浪费生命,即便在狱中忍受过非人的迫害与屈辱,内心也向往自由且信念坚定。

他的思想超越了身边很多人,他相信希望是个好东西,并且是最好的东西。但身边很多人甚至对改变命运不抱任何希望。

当他所处的高度不同,便能看到当前生命以外的更多可能。

而“行动自由”,就建立在“思想自由”基础之上。

思想改变了,行动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无论处境如何,不要忘记自己还拥有这两项权力,想到,也才能做到,做自己生命的第一责任人。

03

一个人与其在别人指点下规规矩矩地行事,还不如依靠自己的力量闯荡,出点差错,那样反能获得更多的教益。

规矩,有时候是秩序感,但有时候,则意味着束缚、限制。

一个人能在多大程度上塑造自己,完善自己,是个未知数。

但如果生命状态被压抑,内在的潜能不能充分地挖掘,也就无法知道生命还存在哪些可能性。

规规矩矩地按照某种要求去做事,可能对一个人而言是相对保守的安全的选择,因为那条路基本是清楚的,甚至一眼可以望到头的。

可看似安稳的道路,有时候未必合乎心意,且不自由。

而自主探索,依靠自己的力量去闯荡,存在更多风险,却可以自主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对自己生命的掌控感更高。

各有利弊。当然,选择哪条路其实也都没有错,人生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途中的体验不同,所见风景不同,感受不同罢了。

对待生命,畏首畏尾也会走到尽头,有时候不妨大胆一点,去试错,去成长。

毛姆说,“我知道哪条路更好,可我偏不走。”

被安排好的那种一眼望到头的生活,可能看似更稳妥,是当下更聪明的选择。

但如果要违背自己内心,去遵从那种选择,或许一辈子都不会真正开心吧。

有些时候,生命的创造性恰恰在风险中可以被激发出来,而固守常规则让人感觉生命失去活力。

具体如何抉择,还是因人而异。

毕竟每个人的处境不同,想法不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自己最想走的那条路就好。

04

诚以为,你我应将生命视作一场冒险,要用炽热的、绽放着宝石一般光芒的火焰将它熊熊燃烧;应该去冒险、去挑战,在重重困难中站稳脚跟。

其实人从一出生,在脱离母体的那一刻,或许就意味着要去面对很多没有安全感的事情。

我们想获得某种安全感,让自己的生命状态是安定的,从容的,踏实的。

但那种安定,是从不安里挣扎着生长出来的,它并非与生俱来,也不能持续保持那种状态,没有改变就没有成长。

可能经常有那么一些时刻,仿佛生命停滞,陷入迷茫困顿,有一种不知所措,但不会允许那种状态肆意蔓延。

在迷茫过后,很快又惊觉生命的短暂,时间的宝贵,想要不顾一切地去做点什么。

就自身而言,我喜欢那种义无反顾的状态,胜过看似平稳舒适的时候。

前者更像是调动起了内在的积极性,后者则压抑着部分生命的创造性。

当然去冒险,去探索,去挑战,并非让自己置于绝对的险境,而是在对待事情上,一种坚定果敢,不畏首畏尾的态度。

不是还没尝试,就主动放弃,而是尽力而为全力以赴之后的坦然。

自己摸索出来的道路,自然经历过很多波折,需要克服重重阻碍,而那份孤独中的坚持,也独一无二不可取代。

05

既然人只有一辈子,那一定要做成点什么事才行。


他觉得成功既不是腰缠万贯,也不是声名远扬。


到底是什么呢?他也没有确定的答案,也许阅尽世间百态或者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就是一种成功吧。

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不外乎赢得财富、名利等物。

但光有这些东西,生命还是单薄的。

生命的厚重感,并不在于一个人积累了多少物质上的财富,有时候恰恰源于精神的富足,灵魂的充实。

成功并无绝对的标准。

如果非要定一个什么标准,大概率要将人的天性抹杀掉,反之出现千篇一律的熙熙攘攘的人为功名利禄挤得头破血流了。

而关于灵魂层面的事,无人问津也是可能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那种感受,就是有时候突然感觉自己没有活力,没有动力,感受不到自己生命的跃动了,好像仅仅是重复着日复一日的生活,身体的某部分适应了那种生活,灵魂的某部分死寂了。

我通过观察和剖析自己发现,那种感受之所以强烈,因为自己还对自己有要求,但对自己的现状并不满意,又自认为无能为力,没有尝试改变,于是,看似有秩序感的生活,实际上由于缺乏创造性而变得被动无力。

人当然可以有野心,有远大抱负,当然可以去追逐显化的财富名望等。

我更认同毛姆先生说的,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也许穷尽一生,我们都不能完全知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

各尽其能,在生命落幕之时,能对自己有所交代,便是不枉此生吧。

06

所有遇到的不幸充其量只是生命中精美的装饰吧。


他一遍遍地告诉自己必须笑对人生,不管是忧郁还是喜悦,是快乐还是痛苦,真是它们让生命的图案更加丰富多彩。


他有意识地去寻找美。

让人生命的质地更加丰富,让生命更具厚重感的,或许不是欢乐而是那种有过切实痛苦体验的人生经历吧。

毕竟,人在感到轻松、快乐、舒适时,大概率很难(不愿、不想、不必要)去思考严肃的生命问题。

我们一生所做的很多努力,是为了让自己拥有更好的生活。

但若没有进行过深入思考和规划,有时就会浮于表面,认为当前的便是最好的。

严肃认真的思考,有意识的觉察,会让内心处于一种警觉状态,直面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寻找合适的解决路径,且主动筛选那些真正合乎本心的,屏蔽掉并不利于成长的一些因素。

认真审视过一些生命挫折,反思过那些之所以发生,会带给自己什么启示,生命在那一刻就不同了。

喜欢一句话,“凡所发生,必有利于我”。

是心念的转变,也是生命状态的调整。

可以去接纳生命的缺憾、不完美,可以去经受考验和磨砺,让生命之树愈发坚韧,孕育出的生命之花也更有力量,有质地饱满的美吧。

会对于真正的美好,有自己的认知和判断,就不至于被表象所迷惑。

能够觉察到生活中细微的美,现实的残酷,就不能将一个人彻底击败。

07

一个人所读的书或做的事,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他毫无作用。然而,有些事情对一个人来说确实具有一种特殊意义,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事情使得蓓蕾绽开一片花瓣,花瓣一片片接连开放,最后便开成一朵鲜花。

读书若是单单为了应付考试或习得某些技巧,固然有用,却不免过于功利化。

关于读书,每个人或许都会经历这样几个不同的阶段,为考试而读书,为读书而读书,为兴趣而读书。

如果将目光仅仅锁定于想从书中得到什么,那得到的可能就只有那么多。

但从兴趣出发,去读一本书,全身心投入得来的体悟,或许更深刻。

自己真正学到悟到的,在那一刻,也就有了确定的意义。

做事和做人方面,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有价值的,被认同的。

关于人生价值,其实不妨将思维打开,将视野拓宽一些。

在李娟散文作品《我的阿勒泰》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中,李文秀学习学不好,工作被辞退,她带着自己一点初步萌芽的写作梦想回家了。

为了证明自己是“有用”的,她主动要求去帮妈妈要账,结果碰了一鼻子灰。在事情有了转机后,她开心地问张凤侠:“妈妈,我还是个有用的人对不对?”

张凤侠的一番话,暖了很多人的心。

她说:

“啥叫有用?李文秀。你看看这个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没有人用,它就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对不对!”

有些时候,无用之用,却是大用。

我们无需去鼓吹有用,标榜有用,就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

专注于做自己时,生命反而有了自然而然的成全。

08

重要的是去爱而不是被爱。

爱,其实是一种稀缺的能力。

人性是有弱点的,人人都渴望爱,希望被爱,但并非人人都有爱人的能力。

因为本自具足时,才会将那种能量散发出来。

爱,不是居高临下地关怀,也并非卑微地讨好,是平等地交流,善意地表达,是源自心底的心疼与理解,并且发自内心地希望对方好。

当然爱的内涵是很丰富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人与生活之间,人对于事业的热爱,对于梦想的追求等。

人与人之间,又可继续细分,亲人之间,恋人之间,朋友之间。

有些人的爱意是含蓄内敛的,更多通过行动去表达。

有些人则更直白地通过语言去传递。

不管以哪种方式,重要的是去爱,而不是被爱。

被爱看似可以享受到很多关怀,感受到很多美好,其实是相对被动的,是接受者。

但那个可以主动给予爱的一方,或许内心是更丰富有力量的。

从塑造生命的角度来看,主动去爱,想比被动接受爱,更有机会去完善自我。

主动去爱,是在积极主动地释放能量,内在有一种笃定和相信,没有太多顾虑,可以全然将自己敞开,去面对自身以外的其他人或事。

那种信念感、安全感,或许源于从小有一个相对健全和谐的家庭环境,受到良好的教育影响吧,但也离不开后天的自我建设。

学习如何去爱,对很多人而言,或许是个终身命题,我自己也不例外。

09

除非你自己找到答案,否则答案也毫无意义。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面临着一片未知,等待我们去探索,去开采。

生命丰富或贫瘠,全在于我们如何选择,如何看待自己,又如何塑造自己。

面对着一张“空白卷”,众生百态,执笔写就的,是人世无尽的辛酸。

有人匆匆忙忙写下了答案,提前交卷,却在拿到成绩时郁郁寡欢,后悔不迭;

有人踌躇满志,小心翼翼,不敢下笔,生怕遗漏了一个题目,或是选错了答案;

有人绞尽脑汁地思考,好不容易写下点什么,又拼命想擦掉重写,“卷子”被涂改得面目全非;

有人睁着空洞的双眼,困惑、迷茫、无助,想寻求帮助,但没有任何人可以告诉自己,怎么做,才不会错。

因为,每个人手中的“卷子”,都只此一份,独一无二。

答案在自己心中。

一个人一生会经历大大小小各种考试,后来我们会发现,那些不过是人生的插曲。

唯有生活这张“答卷”,贯穿了生命的始终。

正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生而具备自由意志,所以自己手中的“卷子”,如何填写,并无标准答案,全凭自己去思考和创造。

即便有人告知我们答案,那仅仅代表别人的人生经验,不能代表自己思考过,成长过。

不是自己真正发自内心体悟来的,没有灵魂,也不足以代表自己的人生。

10

生命微不足道,死亡亦无足轻重。

《人性的枷锁》故事最后,菲利普终于卸下了的重担 ,生平第一次他感到彻底的自由。

“他的微不足道反倒赐予了他力量,他突然可以跟自己多舛的命运抗衡了。”

既然生命微不足道,死亡无足轻重,人生并无意义,世界也就失去了它的残酷。

因为再多的残酷,也会伴随着死亡烟消云散。

当他选择去承受和直面苦难,那些反而不能伤他分毫了。

甚至于,不管他做了什么抑或什么也没做都不重要,失败无足轻重,成功也毫无意义。

听起来有些摆烂的意味,但人生有时候恰恰需要这种“无所谓”的心态,在彻底看透之后获得清醒。

菲利普终于明白,

“人如蝼蚁,只是短暂的栖息在地球表面,他只是其中最无足轻重的一个。”


“然而他又是无所不能的,因为他已从一片混沌之中苦苦参透了人生的虚无”。

他感觉自己轻松了,整个人被喜悦填满。

想到黑塞在《克林索尔最后的夏天》中写的一句话:

“矛盾对立寂灭之处,即是涅槃。”

对抗只会让人愈发痛苦,而活着就势必要承受一切。

不再对抗命运时,再多的波折,都可看淡了,看开了。

说到底,看清生命的本质,看清活着的真相,仍能热爱生活,才是活出了自己的英雄主义。文/素履

相关文章

  • 《背影》最朴实的十句话,人要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1. 当过去真正成为过去之时,你才知道过去的重要;当未来永远是未来之时,你才知道未来未能够成为现实,所以人生要珍惜。2. 渐渐地,我了解了徐老,知道了他的专业成就。号称徐半尺,意思是古画打开半尺即知真假。3. 那道油焖大虾至今想起来还是口涎四溢,满目朝霞。4.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人还不知收藏之乐趣
    2024-11-22 11:15:13
  • 文案:相遇本身就很有意义,太执着于结局只会困住自己。
    有一种关系是:友情以上,恋人未满;不甘朋友,不敢恋人。又不是小说,暗恋怎么可能会成功----------------------------“把备注改回全名是有多失望”“这路遥马急的人间,你可又知你在我心中不止好几年.”相遇本身就很有意义,太执着于结局只会困住自己。已经到了小时候羡慕的年纪却没变成小
    2024-11-22 11:00:30
  • 人民日报金句摘录:我本桀骜少年臣,不惧鬼神不信人
    高考作文必备:闪光金句121.独自一人行走在陌生的土地上,单单是呼吸着空气,眺望着风景,就觉得自己一点点变成了大人。——村上春树122.极端的行为来源于虚荣,平庸的行为来源于习惯,狭隘的行为来源于恐惧,这样寻找原因一般不会出错。——尼采123.生命中所有的灿烂,终要寂寞偿还。——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2024-11-22 10:46:56
  • “最近微信很火的句子,挑一句,发朋友圈!”
    01ʚɞᵕ̈ ²⁰²⁴/11.18人生不求满分,但求满足;生命不求富贵,但求平安;不谈从前,不说如果,只希望越来越好。02ʚɞᵕ̈ ²⁰²⁴/11.18星辰和大海都需要门票,诗和远方的路费都很贵。当余额撑不起兴趣时,你所有的爱好都应该是赚钱03ʚɞᵕ̈ ²⁰²⁴/11.18可以短时间不开心,但不能长
    2024-11-22 10:34:13
  • 文案“予万物长情 为一人昄依”
    1、“我想做一朵安静的流云,被风吹成你喜欢的样子。”2、 “你生来应为高山,而非草芥。”3、“是眼睛太会表达,浪漫与你都将伏法。”4、“你一定是会读心术的画家,无论落日余晖的橘,又或棉花糖晚霞。你总能参悟未说出口的半句话,总能先我一步,将情绪洋洋洒洒。”5、“抱歉,怪我不善表达,且挥毫签下一纸状书,
    2024-11-22 10: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