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与咖啡是有缘分的,这种酸、苦混合的天然饮品,穿插在城市空间形成的热带雨林里,芬芳悠长的香气,气质各异的店铺,共同塑造了这座世界咖啡之都。无论是穆时英、刘呐鸥笔下的“魔都”,还是王安忆、金宇澄驰骋的当代上海,文字世界里的上海与咖啡总是纠缠不清,像极了百乐门蓝调中交织的舞者,迷幻,暧昧,咖啡成为了这座超级城市的注脚。
那要问居住在上海的人们,在这里为什么如此依赖咖啡,无论是西装革履的老克勒们,还是行色匆匆的打工人,或许会给出完全不同的答案。但是,毫无疑问的,在这种被国人冠以“小资”标签的消费上,如果用上了自带杯,则把这一杯咖啡的价值升华了。用自带杯去星巴克,去瑞幸……打一杯咖啡,这种绿色环保的行为瞬间具化,当你还在“蚂蚁森林”里为了争抢朋友的绿色能量枕戈待旦时,自带杯、购物袋的身体力行不仅真实地减少了一次性用品的浪费,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你的消费观念,进而催生人们感觉结构的变化,不可谓不传奇。
有些人去咖啡厅,不是为了喝咖啡,为的是一个开放的场所,三五好友便可就着几杯咖啡畅叙幽情,这是兰亭曲水流觞的现代变种。但现代人或者最缺乏的就是社交的勇气,当MBTI16型人格分类代替常年霸榜的星座,成为社交平台上最流行的议题时,i人与e人“划清界线”,e人是外向的社交悍匪,i人则是默默带上自带杯,躲进小楼成一统的自在逍遥。行色匆匆地走入地铁,通勤地点四周被各种咖啡馆填充,走到熟悉的店铺默默地掏出自带杯,店员一看是老熟人,自动地报出:“大杯热美式,自带杯。”你一个会意的点头,想到因此节约的几块钱,心中舒畅,数字支付“滴”的一声响,像极了旧时隐蔽战线的接头桥段,就差了一声“保重”,不然此情此景犹如银幕上的奇幻时刻,自带杯既保留咖啡的热量,也守护了i人稀薄的社交热情,是属于一个人的浪漫。
由自带杯开始,你发现,越来越多的东西是可以被平替的。你不需要那些花里胡哨的潮牌,尤其是价格不菲的包包。办公室里的小青年背上了那种回收材料制作的购物袋,不仅颜色亮丽,还方便通过地铁安检。不知不觉,在购物的选择中,你倾向去选择环境友好的、低碳的产品,哪怕有时需要付出更多的价钱。说环保,城市中的芸芸众生自然比不上那些在三北防护林里身体力行的护林员,比不上在荒漠戈壁里铺设光伏电站的工作者。毫不夸张地说,绿色经济已经是当代中国最为世界承认的成就,而像自带杯、购物袋这样的个体行为,则可以看作是多年环保教育沉淀为公众素养的体现。
一些咖啡店,不仅仅鼓励、倡导消费者使用自带杯,甚至会在醒目的位置将咖啡渣提供给顾客。咖啡渣是种植花卉的神器,也是消除冰箱异味的小妙招。这一来一往的交互中,环保的价值已经远超自带杯行为所带来的实惠,各取所需且物尽其用。自带杯的传奇,是属于环保的胜利,也是每一个环保消费者的传奇。
原标题:《十日谈 | 吴昊:自带杯的传奇》
栏目编辑:华心怡 文字编辑:史佳林
来源:作者:吴 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