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道离别苦,但殊不知,正是因为有了离别,才让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显得更加珍贵。
而也正是因为离别的存在,才让许多的古诗词拥有了感动人心的力量。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叶孤帆,将李白的思念载到了天之尽头,也载到了岁月的风烟外。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日落酒醒,故人不见,许浑的离思如满天风雨,绵绵不尽,拂之又来。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柳花吹雪,春风不定,郑谷的别绪无声无息,却沉重得令人愁肠百结。
……,愈吟愈罢不能,这样的诗句,真让人能够为之痴狂。

追逐古诗词,以诗意的姿态行经岁月;诗巷在本期要跟大家分享的,是黄庭坚的一首诗,此诗用简单四句将“离别”之情写得格外感人,后两句尤其经典。
奉答李和甫代简二绝句
宋·黄庭坚
山色江声相与清,卷帘待得月华生。
可怜一曲并船笛,说尽故人离别情。
对于作者黄庭坚,相信大家都再熟悉不过,因为诗巷在平时分享过好多首他写的诗,并且在每一期分享的时候,都会顺带着对黄庭坚本人做简单的介绍。
黄庭坚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他在写诗方面遵循“点铁成金”的理念,还讲究“无一字无来处”。所以黄庭坚的诗,每一句都很耐推敲,苏轼曾将其称为“山谷体”。
元丰六年(1083),黄庭坚在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任县令,他的一位朋友(李和甫)给他写了一封信,所以黄庭坚便写此诗以作回复。
诗中主要描写了作者与友人离别后的思念之情,四句情景相融,既美又感伤,颇有动人之力。

诗的首句点明作者所处的地理环境,并将一种清冷的氛围营造出来:山色江声相与清;天近黄昏,山色与江声都显得很是清幽凉爽。
太和县山水相依,风景秀丽,而作者也是很好地将眼前的风景裁剪下来,从而利用适当的景语为自己的情感表达做服务。
首句的描写虽然看似平淡无奇,但实则它却包含着视觉、听觉以及感觉三方面的效果。
“山色”重在突出视觉效果,“江声”重在突出听觉效果,而一个“清”字则不仅很好地刻画出山色的迷人、江声的清幽,更是将山色与江声给人心灵带来的那种清爽、冷寂之感充分地表达出来。
所以当读者在看到“清”字的时候,也很自然地感受到了诗中所要表达的那味与“离别”有关的感伤情绪,这便是首句的作用所在。
面对黄昏时分的山色与江声,作者有什么样的举动呢?我们来看接下来的一句:卷帘待得月华生;“我”卷起帘子,静静地等待明月从东方徐徐升起。
和首句相比,承句要显得柔美许多,而也正是这样的柔美,才能有助于诗的情感色彩的进一步呈现。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在承句的七个字之间,还贯通着严谨流畅的逻辑关系:“卷帘”是为了“待得月华升”。
那么通过“卷帘”“待月华”这样小小的举动,我们看到的除了作者孤独的形象外,还能品读到他孤独的内心。
“月”这一物象向来在古诗词中就属于表达“思念”的典型物象,所以将它用在句中与作者的孤独形象相搭配的时候,那种隐隐的思念之情也便很容易就被读者体会到。

后两句直抒胸臆,是诗的情感高潮处:可怜一曲并船笛,说尽故人离别情;从江边相并停泊的船只上面,传来了悠扬的笛声,它仿佛在向远方的朋友诉说着不尽的离别之情。
朋友写给黄庭坚的诗中有什么内容,我们不得而知,不过通过黄庭坚的这首诗,我们倒是可以推出,其中所写的应该也有李和甫对黄庭坚的思念吧。
作者在待月升起的过程中,听到了江边传来的笛声,而当他听到笛声的时候,又不由得想起了远方的朋友。从诗句的步步安排来看,“待月”“闻笛”在先,“思人”在后;但是当结合诗的背景去品读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在“待月”与“闻笛”之前、之中,都是有“思人”的情感做基础的。
所以说,诗中的月华也好笛声也罢,它们都不过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是作者借来承载情感的对象而已。而当作者的情感被这样的物象所承载的时候,不但“情感”变得深沉有力,且诗句本身也变得美妙而吸引人。
作者对朋友的思念,在一曲笛声中被形象化,它随着江风飘向了远方的朋友,也隔着屏幕流淌到了读者的心里,让人越品越觉得有韵味。

此诗的后两句不但富有画面感和艺术魅力,而其以流水式的表达也是一大亮点所在,故而称其为经典之笔,可谓理所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