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鸳鸯和麻鸭在南漳清凉河嬉戏。 (湖北日报通讯员 龚良杰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祝兆林
通讯员 龚良杰
纵然不舍,但离别还是如约而至——
4月8日,襄阳市南漳县易家湾村清凉河畔,14只鸳鸯在湛蓝的天空中振翅盘旋,随后踏上北归之路。目送它们远去的,是站在河畔的金国玉、吴清祖夫妇和嬉戏于河中的数百只麻鸭。
“最后一批也飞走了。”金国玉背过身去,右手在眼眶处抹了一把,“立冬就回来了,十几年了,年年如此。”
金国玉家住在清凉河边,单门独户,水源丰富,依靠这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他家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养鸭。
2007年冬,大约10只“野鸟”降落于此。这群不速之客围着食盆大快朵颐,而麻鸭则被吓得站在一旁不敢靠前。“刚开始没在意,等这群‘野鸟’吃饱了,再加点饲料喂鸭子。”金国玉说。
老金的宠爱,换来的是“野鸟”数量逐年增多。每年立冬前后,都会有一两百只“野鸟”来此越冬,至次年清明节,再向北迁徙。“那真是烦死了!每天多喂上百斤饲料,鸭子吃不饱,它们个个膘肥体壮!”
不得已,老金只能投喂饲料时,守在一旁驱赶,等鸭子吃完了再走。
转眼已是2021年冬,“野鸟”如期而至,刚好几位爱鸟的摄影爱好者沿着清凉河溯溪“打鸟”,在麻鸭群中一眼认出了鸳鸯。老金此时才知晓,这群“蹭饭者”竟然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从此之后,金国玉不仅是鸭司令,还成了鸳鸯迷,一有时间就研究它们的生活习性、迁徙时间、落脚位置等相关知识。
“鸳鸯不仅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而且有吉祥如意、恩爱和睦的寓意。”
“那你们还驱赶它们吗?”
“早就不了,这是我们家的福气,不能把福气赶跑了。”
每年立冬前后,夫妇二人都会在清凉河边张望,盼着这群“老朋友”的到来,他的微信朋友圈全是它们的照片和文字——2024年11月26日,第一批5只;2024年12月10日,又来了15只;12月28日,这次比较多,估计超过30只……
投喂时,老金夫妇一声招呼,鸳鸯和麻鸭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比赛看谁吃得多、吃得快;吃饱喝足,麻鸭下河嬉戏玩耍,鸳鸯则穿梭其间,交颈梳羽,振翅追逐,原住民与外来客成了“一家人”。
“不能再来多了,来多了养不起,一个月多开支四五千元。”虽然吴清祖口中满是“抱怨”,但对鸳鸯的喜爱溢于言表,“每年来时灰不溜秋,走时长得膘肥体壮、油光水滑的。”
随着清凉河畔住了一群鸳鸯的消息不胫而走,宁静的清凉河畔变得热闹起来,前来拍照打卡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络绎不绝。
2021年冬天,一名摄影爱好者用无人机拍摄鸳鸯,螺旋桨发出的噪声让鸳鸯受惊,当时就飞走了100多只,金国玉难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为了避免惊扰鸳鸯,夫妇二人在河边搭起两个观鸟棚,还制定观鸟守则,他们创建的“国玉易家湾鸳鸯群”汇集了全国各地375名爱鸟的摄影爱好者。
在金国玉夫妇的悉心守护下,鸳鸯数量逐年增加,最多时达到270多只。
从驱赶到爱护,鸳鸯也为金国玉家带来了“福气”——游客纷至沓来,带动了金国玉家鸭蛋的销售,节假日轻松破千元;在摄影爱好者的提议下,金国玉将老房子改造成民宿,办起了农家乐,吃上旅游饭。
湖北南漳清凉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副主任张平介绍,鸳鸯对栖息地极为挑剔,被称为“水质检测员”。南漳县森林覆盖率超70%,清凉河水质常年达Ⅱ类标准,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使其成为鸳鸯的重要栖息地。2021年,南漳县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鸳鸯之乡”称号。
近年来,南漳县采取湿地修复、禁渔护岸等措施,清凉河流域鸳鸯种群从20余只增至500多只,持续的生态改善也吸引了绿头鸭、红隼、白尾鹞和普通鵟等珍稀鸟类前来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