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福州市文物局组织编写、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福州文物系列丛书《福州宋明建筑100处》(上下册)正式与读者见面。该书呈现了福州地区宋明建筑专项调查的重要成果。
启动专项调查
梳理宋至明代古建筑
千年古城的历史积淀、博大深厚的人文底蕴为福州留下了丰富的文物资源。福州古厝,蔚为大观,名扬天下。
北方地区明代木构建筑现存不多。但在福州,明代木构建筑数量可观且保存较好,并形成很强的福州地域特色。2019年6月,为系统了解福州地区现存宋明早期建筑的基本情况,福州市文物局启动福州地区宋明建筑专项调查研究工作。调查对象为福州域内留存至今的宋代至明代古建筑,即宋代至明代福州地区的屋盖建筑(不含古塔),主要以寺庙、坛庙、祠堂、民居、亭桥建筑为主。
整个专项调查及整理工作历时3年,调查人员不辞辛劳,走遍福州城乡,发现、梳理了100多处福州地区的宋代至明代古建筑。
福州的宋代木构及仿木构建筑,保留了大量隋唐早期的建筑特征,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也深刻影响了日本奈良时期的大佛样建筑。福州现存的数座元代仿木石构建筑,从中可以依稀看到其承袭宋制并简化的痕迹。这些建筑对后世明代建筑的审美产生了一定影响。明代,福州的建筑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大量寺庙、祠堂、民居不断兴造,形成较为完整的结构体系和建筑特征:建筑结构上,抬梁和穿斗并举;装饰上,简洁大气,线条优美。明代建筑的技法和审美深刻影响了后世。
福州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宋、元、明三代遗留下来的福州地区木构建筑弥足珍贵。《福州宋明建筑100处》(上下册)汲取古建筑田野调查报告之精华,是福州地区宋明建筑专项调查的重要成果。
以建筑为媒
展现福州历史文化遗产
《福州宋明建筑100处》(上下册)全书共33.1万字,由福州市文物局组织专业团队历经3年艰苦的田野调查,精心编纂而成,集中呈现了闽都宋至明时期100处古建筑遗存。
编纂者不仅为书中的每一处古建筑精心绘制了平面图或剖面图,介绍建筑的方位、特点,并突出建筑构件的朝代特征和历史价值等,间或叙述古建筑厚重的人文积淀,配以实景图和精美手绘。全书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是难得的文物古建专业书藉。
《福州宋明建筑100处》(上下册)的责编黄须友说,本书以建筑为媒,融历史、艺术、地理于一体,既为建筑研究者提供珍贵资料,也为大众读者开启了一扇了解福州历史文化遗产的窗口。
文物专家希望通过摸查福州宋明木构建筑家底,唤起更多人对福州明代木构建筑的关注与研究。福建省文物局专家库成员、福州市博物馆文博副研究馆员阮章魁全程参与调查、测绘及撰稿。他说:“我们在专项调查中发现,许多福州的明代建筑保存了宋元遗风,但又呈现出明代建筑的总体典型特征,即在福州乃至整个福建,法式上较统一,形制上存在部分地域差异性,有明显的规律可循。明代建筑既是对宋元的传承,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明代木构建筑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专项调查中,调查人员在历次文物普查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地方文献,以地方文史工作者及古厝爱好者提供的资料为线索,实地调查测绘百余处福州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宋明建筑,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总结了福州地区早期建筑的源流、发展、规制、特点、变异和影响等。
调查中,调查人员发现连江县丹阳镇溪尾村的林氏宗祠祠厅架构虽为清代建造,但结构、形制、雕刻等均沿用福州明代扛梁厅做法。此外,屋架高度、屋面坡度明显高于明代建筑,说明这是一处难得一见的清仿明构的祠厅,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又如,闽侯县省璜镇洋里村的桥亭仔桥(俗称堂洋桥、桥亭子),虽然普遍认为这是一座清代木廊桥,但也有很多当地村民说这座桥是明代建造的。此次专项调查中,调查人员通过红外相机在桥上发现了明万历年间的题款,证明了这座木廊桥确自明万历年间保存至今,极为难得。
“此次调查中,这些令人振奋的发现还有很多。此次专项调查中,我们摸排了福州宋代至明代木构建筑的家底。一些新发现的早期木构建筑被纳入文物保护范畴,还有一些可以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级别。”阮章魁说。(记者 管澍)
来源:福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