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密”不等于“无险”,支付授权需谨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20:16:00    

来源:【中国城市报】

3月2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网络购物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账户权限过度开放而引发资金损失。

随着网络支付技术的飞速发展,免密支付功能以其便捷性迅速走红,成为众多消费者网络购物时的支付方式之一。然而,因免密支付导致的资金损失案例屡见不鲜,暴露出的账户权限过度开放问题,引发深入探讨。

方便快捷易操作

消费场景渗透率高

“3分钟左右就看到支付宝有10笔支出,近1万元!”提到自己被骗的经历,北京的陈女士依然非常气愤。

陈女士本想在某网络平台找个便宜的视频播放会员,点击卖家给的付费链接,页面直接跳转到支付宝开通免密支付界面。对此,卖家解释称,等一会开通会员的优惠券就会到账。结果,陈女士没等来优惠券,却遭遇盗刷,损失了近1万元。

河南的薛先生不久前也遭遇了类似糟心事。薛先生是一名货车司机,在一次租车时,工作人员操作薛先生的手机,开通了免密支付。薛先生退车时想解除免密支付的操作,却显示解约失败。工作人员告诉他不用理会,之后再次收到扣款信息才意识到自己被骗。然而此时已联系不到上述工作人员,租车公司工商注册信息也查不到。

免密支付,顾名思义,是一种无需输入密码即可完成支付的快捷支付方式。用户在开通免密支付功能时,只需授权相关平台或商家,平台便会根据用户的支付习惯进行风险评估,为用户设定一定的免密支付额度和次数限制。在实际支付过程中,系统会自动识别交易信息,并在确认无误后直接从用户的账户中扣除相应金额。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10.29亿人。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2023年移动支付个人用户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免密支付可简化支付流程,操作简单,节省交易时间,满足用户对于支付便捷性的需求,在移动支付用户中接受度较广,参与调研的用户中近六成用户在日常消费中使用过免密支付。免密支付功能在小额场景中应用更为广泛,51.1%的用户使用免密支付的金额在100元以下,27.3%的用户在100元至300元。

免密支付功能在各场景中的渗透率较为稳定,乘坐交通工具为使用频率最高的场景,渗透率高达76.5%;电商平台渗透率达54.9%;线下实体店、生活服务类APP等场景中,免密支付渗透率也逐渐加大。

过度开放风险大

警惕个人信息泄露

“免密支付功能的实现需要用户授权平台获取一定的个人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交易过程中,平台会核实订单,然后付款。” 某支付平台客服向中国城市报记者介绍开通免密支付功能的流程。

北京威努特技术有限公司架构师石凌志坦言,一旦平台的账户权限设置不当,用户个人敏感信息就有可能被非法获取。某些小型电商平台或APP开发商,由于技术实力有限,服务器安全防护措施薄弱,数据库很容易被黑客入侵,造成信息泄露。

中国城市报记者在某购物平台购物时,付款页面会弹出免密支付勾选框,如不仔细看,很容易随手就开通了免密支付。在采访中,中国城市报记者发现,因免密支付造成资金损失的情况让不少受访者饱受困扰,有的通过投诉可以追回,但有的投诉无门。

谈到维权,陈女士说:“我平时喜欢使用免密支付,授权了很多平台,因为很便捷。但没想到,这次竟然被恶意扣了这么多钱。虽然我找到了卖家的店铺,也投诉了牵扯其中的多个平台,但被告知‘涉及站外平台交易约定内容’,多番折腾后无奈放弃。”

在黑猫投诉平台,中国城市报记者搜索“免密支付”,发现有近6万条相关投诉。

去年11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一些经营者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小额免密支付和部分银行小额交易无短信提醒的漏洞,在各类APP中植入广告链接,点击广告就会自动跳转免密支付,消费者无意中点击即被跳转扣费并自动续费。

石凌志介绍,如果用户的账户权限设置过于宽松,使用简单的密码或未开启二次验证等,易导致账户被盗。一旦账户被盗,不法分子就可以利用免密支付功能,将用户账户中的资金转走。

对于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不少网友表示,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开通了免密支付,希望相关部门能从源头解决问题;也有网友表示,乘坐公交、地铁等使用免密支付确实很便捷,谨慎使用能避免很多问题。

监管措施待加强

风险意识需提高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一系列用于支付结算的管理办法,对支付平台和商家的支付行为进行了规范。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也强化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银行等机构加强对用户资金安全的保护。

然而在实际监管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对于一些新兴的支付方式和平台,监管政策的制定相对滞后,导致监管空白和执法难度增加。

金融安全专家认为,支付平台作为免密支付的核心环节,承担着保障用户资金安全的重要责任。支付平台需要加强用户信息保护,使用更高级的加密技术,确保用户个人信息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时,要完善支付安全机制,如风险预警、交易限额、异常交易监测等,一旦发现异常交易,要立即向用户发送预警信息,并采取暂停交易、要求用户验证身份等措施保障账户安全。

中国城市报记者在某购物平台处了解到,该平台会对入驻商家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要求商家提供合法的营业执照和相关证件,并对商家的交易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同时要求商家确保交易环境的安全,防止用户的个人信息在交易过程中泄露。该平台工作人员表示:“因为监管较为严格,平台很少发生因免密支付出错的情况。只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就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在采访中,中国城市报记者发现,许多用户对免密支付的风险认知不足。北京的刘先生表示,他平时不是很细心,在开通免密支付功能时,很少阅读相关条款,对支付限额、扣款规则等关键信息不是很了解。在被问及授权了哪些平台免密支付权限时,刘先生坦言:“很多随手开通的都不记得了。”

对此,陕西泽诚律师事务所律师赵荣荣指出,消费者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是防止个人资金损失的重点。在使用免密支付功能时,要注意合理设置支付限额,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将免密支付的额度设置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定期检查账户权限,查看哪些APP或网站已经授权使用免密支付功能,对于不必要的授权及时取消。开启交易提醒,及时了解每一笔交易的动态,如果遭遇资金损失,应立即联系支付平台和商家,如遇金额较大,可以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并配合提交相关证据,争取挽回损失。

金融安全专家建议,在开通免密支付功能时需要谨慎选择,选择信誉良好、安全措施完善的支付平台和商家,注意保护个人信息。

石凌志表示,外出时尽量避免使用公共场所不安全的Wi-Fi网络进行登录操作。在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下进行支付操作,黑客可以轻易截获用户的登录信息,进而窃取账户。同时,要定期更新设备系统和支付软件,及时修复安全漏洞,防止黑客利用漏洞窃取账户信息。

中国消费者协会郑重提醒广大消费者:移动支付的便捷性不应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请务必提高警惕,主动管理支付权限,切勿因图方便而忽视潜在风险。如遇消费纠纷,可拨打热线电话或通过“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进行维权。

■中国城市报记者 巩 静

本文来自【中国城市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

  • 全面取消“仅退款”上热搜!专家:消费者薅羊毛成过去式|宅男财经
    【宅男财经|专家面对面】据媒体报道,拼多多、淘宝、抖音、快手、京东等多个电商平台将全面取消 “仅退款”,消费者收到货后的退款不退货申请,将由商家自主处理。22日,“电商平台全面取消仅退款”相关话题词登上微博热搜榜。经济学者盘和林表示,“仅退款”取消是面对“内卷式竞争”的综合治理行动之一。“仅退款”的
    2025-04-23 14:19:00
  • 小屏手机流畅度天花板?一加13T满血ColorOS 15超前体验
    作为一加首款小屏旗舰,一加13T在性能硬件上堆料满满,在之后的全面评测中,我们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了这些特性的体验感受。但这次,我想给各位分享下一加 13T的系统体验,毕竟丰富的AI功能,以及流畅的动效、调度才是长久体验依旧安心的核心。具体如何,咱们结合实测详细聊聊。1 流畅动效,尽享丝滑“流畅度” 是
    2025-04-22 11:13:00
  • 让高空作业无盲区 武汉经开区这家企业给塔吊装“天眼”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金晨 摄影孙晓飞 智扬)矩形“传感触角”附着塔身、智慧大屏实时显示操作数据……建筑工地上的塔吊,高空作业危险系数大,安装拆卸更难保障安全。4月18日,记者从湖北众得云享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得科技”)获悉,华中科技大学与众得科技联手,成功研发了塔吊安拆智能监控系统
    2025-04-20 18:38:00
  • “先用后付”买到假货 这种情况可能无法退一赔三
    0元下单,先用后付 一键畅享电商便捷消费然而,在这种新型支付背后相关纠纷也接踵而至↓网购知名品牌服饰遇假买家要求赔偿被拒2023年12月,小王在一家体育用品折扣店内,使用“先用后付”下单购买了两件标注为某知名品牌的服装。该商品详情页及主图均标注该服装为XX品牌,两份订单的金额共计806元。小王收到货
    2025-04-20 18:33:00
  • 南京一男子试驾时连续撞毁5辆豪车,原因竞是......
    【来源:南京晨报】近日,南京一男子林某先后在两家豪华车4S店试驾,先是试驾奥迪时撞毁3辆车及展台,次日又在奔驰4S店撞坏两辆车,造成近80万元损失。两次事故恰好是同一名交警来处理,他怀疑存在人为故意的可能。面对警方的询问,林某承认两起事故都是他有意造成的。林某因欠债被银行催收,企图通过制造事故让4S
    2025-04-19 2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