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博物馆将+1!
国内首个以“灌溉”为主题的博物馆
宁波灌溉遗产博物馆
预计明年开放
↓
宁波有句老话,叫“堰成成甬”。其中的“堰”,指的是它山堰。
鄞江桥前,两山夹峙,古堰横江,波平水静。它山堰一带的风光,千百年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与“其貌不扬”的堰堤本身形成反差的是,堰北有两块碑,一块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块写着“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仅用文字,很难说清这一道唐堰是如何深刻影响着整个宁波城的水系,但如果你有机会了解其中真相,便知“没有它山堰,就没有宁波城”并不是一句夸张的话。
为了讲清楚包括它山堰在内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背后蕴藏的人类智慧,国内首个以“灌溉”为主题的博物馆——宁波灌溉遗产博物馆落址海曙区鄞江镇。
经过两年的建设,目前博物馆主体建筑与外立面皆已完工,今年下半年将进行内部装修。“顺利的话,明年四五月份就可以与大众见面。”宁波灌溉遗产博物馆馆长裘燕萍说。

▲北侧的南塘河与南侧的奉化江“环抱”建设中的博物馆
设计理念“水石相生”
宁波灌溉遗产博物馆位于鄞江镇主干道澄浪潭路的西南侧,地处鄞江、洪水湾、奉化江水系环抱之地,距离它山堰本体约1公里。宁波灌溉遗产博物馆的设计以融入周边环境为目的。
博物馆占地面积1.2公顷,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裘燕萍介绍,设计方为博物馆选取的设计理念是“水中的石头”。“一共5块‘石头’,对应4组主体建筑,可以理解成每座建筑都是一块石头。最后‘水流’会通过不同形式贯穿在主入口、屋顶、周边,营造出‘水石相生’的感觉。就像它山堰本身,也是‘水中的石头’。”

▲它山堰
从现场看,博物馆外形最夺人眼球的是一块块梅园石的排列组合。这是在鄞江镇当地选取的山石原料,先切割成条石状,而后上墙拼贴。梅园石质地相对较软,在宁波地区一直被用作碑刻原料或建筑材料,有着强烈的“在地性”。
“就像它山堰建造时选用了当地的小溪石一样,小溪石和梅园石都是鄞江本地特有的石材,我们在设计新建筑时也想延续这种古老的做法,所以选用了梅园石做饰面。”裘燕萍介绍,外墙上方还嵌有一些玻璃,模拟“雨滴打在石面上”的效果。

▲梅园石拼贴的外立面与玻璃“雨滴”
灌溉之水来自大自然,墙面上的“雨滴”形成落雨的“节奏感”,与梅园石相间,“白天和晚上看起来的效果也会不一样”。
展现灌溉工程背后的智慧
据了解,展览设计主题将围绕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展开。截至2024年,由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主持评选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我国共有38处,可以说是世界上灌溉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专题介绍中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展馆。
裘燕萍希望宁波灌溉遗产博物馆的建成可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在国家灌排组织及各级水利部门的支持下,我们将在馆内系统展示中国最典型的灌溉工程遗产类型,让大家了解中国灌溉文明背后蕴藏的中国智慧。”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山西洪洞霍泉灌溉工程
为达到这一目的,宁波灌溉遗产博物馆将遵循一套叙事逻辑——
首先介绍什么是“灌溉工程”“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博物馆的“序厅”将为此作名词解释。
主展厅也就是最核心的部分,将按地理位置“自东到西”,系统介绍中国大地上分布的38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最东边的它山堰将成为首个被剖析的对象,西藏的雪水蓄水灌溉将作为结尾。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山西洪洞霍泉灌溉工程
之后有一个体验厅,展示和灌溉相关的社会文化内容;还有一个数字厅,从古代海外人士来中国的视角出发,讲述他们通过运河到达宁波然后出海的路线,展现其中的关联,也会呈现当时宁波城的繁荣景象。
博物馆建筑还设计了一个屋顶花园,中间高、南北低,模拟自流灌溉的原理。

▲宁波灌溉遗产博物馆整体设计效果图
延伸阅读
它山堰,作为鄞江镇的地标,也是一张世界级的文化金名片。据了解,与博物馆相配套,鄞江镇对周边的公园、绿地皆有规划,相关的“灌溉广场”、步道都将在后续同步建设。

▲它山堰周边改造效果图
它山堰本体附近最近也在紧锣密鼓地实施改造工程,包括西路改造和周边改造两个部分,旨在进一步提升它山堰一带的氛围环境及硬件设施,为游客带来更好的游览体验。目前西路改造项目已进入尾声,预计将于今年5月份完工。周边改造项目则将于今年7月开工。
期待宁波灌溉遗产博物馆
建成开放
一起感受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背后的智慧
来源:宁波发布
编辑: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