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德阳市旌阳区贯彻落实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部署要求,立足凉山州越西县资源禀赋,以“种子资金”撬动木耳产业规模化发展,推动非耕地荒坡变身“聚宝盆”,书写了飞地园区促共富的生动答卷。
机制赋能 培强造血主心骨
凉山州越西县山多地少,传统农业增收困难,但境内大瑞镇独特的温湿度条件为木耳生长提供了天然优势,可保证两年产出5季,较其他地区多1季。
经多轮可行性论证,德阳市旌阳区帮扶工作队提出“乡镇主责+企业主导+村集体主体”的飞地产业机制,2024年初,与大孤山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达成托管运营合作协议,拨付50万元帮扶资金集中打造20亩木耳产业园区,由4个联系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持有。
“公司提供标准化菌棒生产、规范化种植管理、集中化采集回收服务,按照每亩2000元给予保底分红,超出部分按照六四分成的比例,与村集体经济共享收益。”大孤山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孔民介绍道。

飞地拓链 构建共享新路径
“没想到土地不在我们村,每年都能分到钱。”南箐镇村党支部书记吉余古铁子笑着说。据了解,木耳产业园区种植当年亩均产值突破3万元,4个联系村平均分红4万余元,后续将实现年常态化种植木耳22.7万棒,亩产值破4万元,平均分红可达6万元以上。
德阳市旌阳区飞地模式的成功实践,激发了越西境内,特别是高山地区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致富热情。梅花镇、新民镇等六个乡镇闻讯而来,在现有20亩产业园区周边,新建400余亩飞地园区,按照旌阳区提出的飞地机制签订合约,开创了“飞地共建、收益共享”的发展范式。
与此同时,德阳市旌阳区联合科研机构开发木耳种植碳汇计量模型,预计每亩木耳种植园能提供0.8吨碳汇量,为未来参与生态交易埋下伏笔。

双轮驱动 激活致富原动力
在飞地规模化扩张的过程中,德阳市旌阳区帮扶工作队敏锐捕捉到“小农户”与“大产业”的衔接密码,周边农户不但可以作为园区“工作人员”务工增收,更可以作为庭院经济的“主营人员”发家致富。
德阳市旌阳区帮扶工作队在大瑞镇友谊村试点免费发放木耳菌棒,吸引周边农户在院落种植木耳,通过聘请农技专家、市场专员,切实将技术培训、购销合同送到农户手中,让分散种植的农户也能享受全产业链服务。
据了解,在“园区务工+自主种植”的双轮驱动下,周边农户户均年增收可达4万元,真正实现了“培育一个龙头、带动一片农户”。

从20亩试验田到全域产业网,旌越协作的木耳产业飞地实践,印证了“精准帮扶”与“内生造血”结合的不凡力量。如今,飞地园区快速扩建,万千农户播撒希望,德阳市旌阳区以“产业共建、利益共享”思路绘就结对帮扶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冯淑君 文/图 旌阳区委组织部 姚汶汛、陈振林、黄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