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稻耳轮作” 一田两用促双收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0 17:24:00    

一季春耕正当时, 播撒希望迎丰收。近日,地处梵净山脚下的印江自治县春收、春耕、春种工作已进入繁忙阶段。这几天,印江自治县板溪镇上洞村的和下洞村的“稻耳轮作”基地里,一排排黑木耳菌棒有序排列,三十多名群众穿梭在田垄间有的忙着采摘最后一茬木耳,有的忙着将废菌棒清除田地,为下一步种植发展水稻种植做足准备。不久之后,随着水稻的秧苗的移栽,这里的农田又将变为一片“绿色海洋”。

任廷兵是印江自治县板溪镇上洞村尝到“稻耳轮作”甜头的种植户之一,2024年他通过土地流转承包14亩发展水稻和黑木耳循环种植,黑木耳和水稻亩总产值已超2万元。这几天,他又组织群众将今年春季最后一轮黑木耳采收后种植水稻。

“这种稻耳轮作模式不仅节约土地,还增加了收入,我是去年5月份插秧,10月份收割稻谷,然后又种植黑木耳,通过稻耳轮作,我的稻谷加上黑木耳亩产值已超2万元,还是这种种植模式好,既增加了我们种植户和务工群众的收入,也稳住了粮食安全,比种一季农作物划算得多。”任廷兵谈到“稻耳轮作”时喜笑颜开。

板溪镇是印江最早探索出“稻耳轮作”模式的乡镇之一。近年来,该镇紧紧抓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大好机遇,立足“转”字上下足功夫,探索出“稻耳轮作”的农村产业发展新模式。目前,全镇种植黑木耳400万棒,实现产值1400万元左右,今年计划种植水稻10500亩。

下一步,板溪镇还将进一步加强机械化耕作和技术保障服务,适时指导农户做好水稻育秧、翻耕溶田、秧移栽等工作,确保水稻丰产丰收。

近年来,印江自治县按照“2+N”产业体系发展布局,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采取“稻耳轮作”模式发展水稻和黑木耳种植。2024年,印江自治县发展“稻耳轮作”3500余亩,产值达1.5亿元。今年该县将在板溪、木黄、合水等乡镇发展食用菌2.25亿棒(万亩),其中“稻耳轮作”4000亩以上,力争实现产量10.5万吨,综合产值10.5亿元。

印江自治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蒋智江

编辑 胡桅可

二审 杨韬

三审 覃淋

相关文章

  • 湖北省发布再生稻移栽技术指导意见
    湖北日报讯(记者崔逾瑜)发展再生稻是有效利用光温资源、增加复种指数、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对保障我国口粮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省再生稻陆续进入移栽期,据预测,今年湖北省气候年景偏差,主汛期旱涝并存,旱重于涝,强对流天气多发。针对今年气候和生产特点,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省科技服务优质稻米产业链“
    2025-04-20 18:01:00
  • 佛山有数丨广交会超强佛企阵容:760家企业参展,85家首秀!
    作为中国外贸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创办于1957年的广交会,历经风雨、从未间断,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贸易交流和友好往来。4月15日,第137届广交会正式开幕。(进入专题>>)本届广交会共三期,参展企业首次突破3万家。截至4月18日最新数据,已有来自全球216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1万
    2025-04-20 17:29:00
  • 印江:“稻耳轮作” 一田两用促双收
    一季春耕正当时, 播撒希望迎丰收。近日,地处梵净山脚下的印江自治县春收、春耕、春种工作已进入繁忙阶段。这几天,印江自治县板溪镇上洞村的和下洞村的“稻耳轮作”基地里,一排排黑木耳菌棒有序排列,三十多名群众穿梭在田垄间有的忙着采摘最后一茬木耳,有的忙着将废菌棒清除田地,为下一步种植发展水稻种植做足准备。
    2025-04-20 17:24:00
  • 鹰眼预警:思美传媒应收账款增速高于营业收入增速
    来源:新浪财经-鹰眼工作室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财报鹰眼预警4月19日,思美传媒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审计意见为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报告显示,公司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为61.76亿元,同比增长11.11%;归母净利润为-3410.64万元,同比增长74.6%;扣非归母净利润为-4142.71万
    2025-04-20 03:20:00
  • 改善优化人居环境 擦亮群众幸福底色
    近年来,阿里地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强城乡环境治理的部署要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提升工作,城乡面貌得到显著改善。聚焦难点堵点 优化出行道路日前,记者实地走访狮泉河镇多条重点交通路段,道路交通井然有序,展现出全新面貌。阿里地区城
    2025-04-19 19: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