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为进一步深化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4月9日,苏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在苏州文昌实验中学校顺利举行。苏州市教育局高教处处长周蔚、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石书臣、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唐忠宝、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建华、副院长朱蓉蓉及媒体代表出席会议,来自苏州市高新区、工业园区、相城区、吴中、昆山、张家港等地的教研员、中小学书记校长、思政课教师、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参加会议。
会议伊始,孙建华院长致欢迎辞。孙院长指出,本次研讨会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必将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切实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努力培养出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在基地授牌与导师聘任仪式上,周蔚处长、孙建华院长共同为苏州文昌实验中学校、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苏州大学附属中学、吴县中学、苏州外国语学校、苏州工业园区文景实验学校、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苏州高新区第一初级中学校、苏州高新区文达实验初级中学校、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进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实践基地”授牌。朱蓉蓉副院长为校外导师颁发聘书。



在教学成果发布仪式上,朱蓉蓉副院长介绍了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经验。通过多年研究与实践,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探索出以高校马院为“强引擎”,大中小学协同发力,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全链条”体系中实施“统筹设计-分段实施-有效衔接-逐步深化”教学改革,打破学段间教学壁垒,通过覆盖大中小学思政课“专题式”设计,有效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增效。


在专家讲座中,石书臣教授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要义和路径》为题,详细深入阐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目标要求、理念遵循、实践路径;唐忠宝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中讲深讲透讲活》为题,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内容的爱国主义、民主政治等核心概念入手,用鲜活案例和生动语言破解教学难点,强调各学段彼此独立又各有侧重,有效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在教学展示中,各学段教师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各展风采。在小学学段,张晓青老师通过生活化情境,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在童心深处发芽;仲伟老师立足学生认知特点,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初中学段,李慧敏老师聚焦“民族团结的基石”,从历史到现实、从认知到认同,使初中生掌握“共同体”背后的宪法原则、制度价值与情感纽带。在高中学段,朱昊老师从“处理民族关系三原则”切入,引导学生在理性思辨中筑牢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李乐瑶老师通过“时代楷模”钟扬的事迹将思政元素融入语文课,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密码。在大学学段,顾宏松老师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路向》为主题,从学术前沿视角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用中国式现代化体现共同体内涵。







在教学点评中,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党总支书记王水丽用“同心、童心、彤心”三心对讲课教师进行高度赞扬;昆山市周市高级中学校长李忠勇从教学设计的共享设计、差异设计、梯度设计、衔接设计四个维度出发,指出思政课要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淼表示各位老师的授课有内涵、有设计、有热情,他希望未来思政课能真正实现从知识传授到实现育人功能的转变;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石书臣指出此次的教学展示充分体现出思政课螺旋上升的特点,并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给小学段和高中段教学提出建设性建议。




在闭幕式上,朱蓉蓉副院长表示此次研讨会内容丰富、主题聚焦、亮点纷呈。教育是互相聆听、共同成长、彼此成就的过程,是一件永远没有终结的事,包含着一次次的再出发,期待在下一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活动中再相遇。
魏婧/文
王泱、苏州文昌实验中学校/图
本文来自【新华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