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大阪4月23日电2025年大阪·关西世博会(大阪世博会)日前正式开园,中国馆惊艳亮相,参观者络绎不绝。海外参观者认为,中国馆是深入认识和理解现代中国的一个窗口,人们在这里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华文明魅力,看到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中国。
“一座令人感动的场馆”
4月13日中国馆开馆当天,大阪下起大雨,但参观者热情不减,展馆前人头攒动。“听说中国馆下午1点开放,于是就来排队了。我一直很期待来参观。”排队等待了约40分钟才入馆的参观者今木宏直说。他与妻子今木理惠在此前的世博会试运行日就曾入园参观。“我当时就注意到中国馆建筑外观非常有气势,想着一定要来看看。”今木理惠说。
中国馆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是本届世博会面积最大的外国自建馆之一。中国馆外形宛如绵延展开的中华书简,外墙上以多种字体镌刻着百余句诗词名句。“中国的书法、文字非常有魅力,我觉得展馆的外观很好地体现了这种魅力。”今木宏直说。
进入一楼展厅,一座巨大的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大型多媒体动态影像圆盘映入眼帘。地球围绕太阳运动,迎来不同光照、温度,中国古人精准发现其中规律,找到二十四个关键变化节点。圆盘以动画形式生动展示这二十四个变化节点,向参观者诠释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国智慧。
中国古人智慧令人赞叹,现代中国科技令人钦佩。中国馆最引人瞩目的展品之一,当数由中国嫦娥五号、嫦娥六号采集的月球正面和背面土壤样品。
“一直很期待能看到月球背面的土壤,这次能亲眼看到真的很开心。”日本参观者森山花菜说。
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会长十仓雅和在参观中国馆后说:“中国馆展现的人与自然共生理念、悠久的历史以及对未来的展望让中国馆成为一座令人感动的场馆。很想和家人再来一次,在这里度过一整天时光。”
“看到更现代化的中国”
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构想焕发生机的未来社会”,共有158个国家和地区、7个国际组织参展,各展馆围绕“生命”“循环”等主题,通过展陈和多媒体技术等方式,展示各自独特的文化和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中国馆以“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为主题,向参观者呈现绿水青山、崇尚自然的美丽中国,展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社会。
在一楼展厅,厦门筼筜湖的宜人生态、湖南十八洞村的盎然生机、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生态修复等向世界讲述着一个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展现中国当代生态治理智慧和绿色发展理念。
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不变的是中国坚持绿色发展的决心与恒心。在二楼展厅,“八网融合”智慧城市沙盘描绘出一幅未来城市绿色发展图景。沙盘以一座海滨城市为案例,将城市的不同功能提炼成能源网、交通网、数字网、水网、生态网、产业网、健康网和文化网,并通过人工智能将城市信息数据加以整合,实现对城市精准分析、整体研判和协同指挥,向参观者展示了一座创新、绿色、数智、融合之城。
“这里最让我印象深刻,无论是零碳建筑还是未来城市,我看到了中国在这方面的成就。”日本参观者吉冈在参观多个展馆后感叹道。
中国对未来城市的构想与展望也给来自西班牙的参观者赫玛·费尔南德斯·米拉斯留下深刻印象:“我看到了一个比我此前印象中更现代化的中国。”
国际展览局秘书长迪米特里·开尔肯泽斯说,中国馆带领参观者了解中国在其数千年历史中如何发展和适应,如何为未来社会提供最好的服务。它所展现的内容和理念与本届世博会的主题高度契合。
更加深入认识和理解中国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国交往历史源远流长,留下许多友好交流的佳话。在中国馆通往二楼展厅的路上,有一段名为“青山明月”的长廊。长廊的一面是一幅动态水墨画,另一面是一个回顾中日两国友好往来历程的木雕艺术作品。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与中国唐代诗人李白的友谊;首批中国旅日大熊猫“康康”和“兰兰”来到东京上野动物园掀起“熊猫热”;中国帮助日本拯救朱鹮种群成为生态保护合作范例;中日两国著名动画形象孙悟空与阿童木并肩而行……与中日友好往来相关的重要人物和珍贵记忆在木雕上被生动刻画,彰显中国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
“日本与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渊源,日本曾派遣使者等前往当时拥有先进技术和文化的中国学习,并将所学带回日本。如今,我认为我们有必要回顾那段历史,在中国馆里加深对中国的了解。”日本世博协会副会长、关西经济联合会会长松本正义说。
松本正义表示,中国馆充分展现了中国风貌、中国文化的魅力,对日本民众来说,参观中国馆是深入认识和理解中国的绝佳机会。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馆建筑外墙上镌刻着众多脍炙人口的中国经典诗词名句,其中一句正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我们共处同一个地球,我们必须找到一种合作方式,以应对未来人类将面临的重大挑战。”开尔肯泽斯说,“中国馆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如何看待未来,以及期待与各方携手共创美好未来的理念,这是中国馆所展示内容的重要意义所在。”
新华社记者陈泽安 岳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