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里,共赴一场关于“在场”的春日叙事盛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5:56:00    

四月,南国东莞,木棉花如火如荼地绽放;2000公里外的北京,白毛杨絮似雪纷扬。此刻,一南一北,一热烈一浪漫,两座城市的春意被一场名为“我在!一座城和两亿人的在场证明”的当代艺术展悄然串联。

站在东莞艺术家李景湖的装置作品《海浪》前,东莞“2亿分之一”代表徐莎莉驻足良久。玻璃碎片在灯光下起伏涌动,倒映出她15年前初到东莞的影子——那时的她与无数异乡人一样,在建设工地的轰鸣中编织梦想,却又在时代浪潮中转身离开。“原来我们的青春,也能被这座城市以如此浪漫的方式铭记。”她轻声感叹。

这一刻,东莞的工业制造与人文温度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和解”。

北京郎园Station首创良阅城市书房窗外杨絮

流水线上的诗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制造业的基因中始终流淌着人文温度。自1985年撤县设市起,以郑小琼为代表的产线工人便开启了“白天进车间、夜晚写诗篇”的创作生涯。他们将流水线上的见闻凝练成诗行,如《流水线》中“她们是鱼,不分昼夜地拉动着……工业时代的繁荣”的意象,生动勾勒出工业时代的蓬勃生机。

四十年来,这股人文关怀催生了独特的“打工文学”现象:陈启文、王十月、丁燕、郑小琼、塞壬等杰出作家,以笔为犁,在记录个人际遇与城市变迁中,为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东莞的窗口。

中国文艺名家东莞行暨“东莞文学四十年的经验、记忆和想象”主题分享会活动现场

X美术馆馆长尤洋表示:“现代性重构了生产关系,催生出城市认知的新神话,流水线生产便是其中之一。”东莞制造业的基石由各类工业流水线构筑而成,这些生产线不仅推动了东莞的现代化进程,更让打工人成为缔造经济奇迹的“2亿分之一”——他们既是东莞“双万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也是城市精神的践行者。

东莞市文明办副主任邓姗姗指出:“改革开放以来,2亿多建设者从五湖四海汇聚东莞追梦圆梦。我们通过系列活动强化人城共生的情感记忆,凝练出‘不问出身、只讲拼搏’的城市精神。”在东莞,制造之美不仅体现于产品设计,更蕴含着人文与人性光辉。这种文化赋能将推动东莞制造业实现高质量跃升,形成文化与产业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

作为一家2007年在东莞成立的智能装备制造商,其以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注塑机为核心产品,秉持“让工业制造更美好”的使命,构建起完整的工业机器人全产业链。凭借在技术支持与产业链服务领域的综合优势,公司已服务超过15000家客户,触达客户量突破20万家,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制造·美学·城市:创新与更新的对话”主题沙龙活动在良阅城市书房 莞宣供图

这一实践生动诠释了东莞企业如何通过“制造美学”理念推动产业升级:既提升产品附加值,又拓展市场空间。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品牌研究室执行主任眭谦指出,东莞通过艺术与文化赋能,让工业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推动制造产业实现从“效率至上”到“价值共生”的跨越,为“制造名城”注入美学灵魂。

装置作品的暖

步入2011年,城市化和现代化在东莞交互,影响东莞的经济社会发展。彼时,东莞开始实施了“文化名城”战略,提出用10年时间把东莞建设成“四大名城”(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岭南文化精品名城)。2023年,东莞对标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建设部署要求,致力打造“六大高地”,以文化强市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东莞实践,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文学、文艺、艺术等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阶段。

东莞本土艺术家李景湖作品《海浪》

正是这样背景下,在东莞出生、到深圳从教、又回到东莞“种”艺术李景湖创作出其代表作《瀑布》。该作品通过将几部手机巧妙排列,以视频呈现水流奔腾之态,再辅以逼真水流声,成功营造出“流动的生命”的绝妙意象,并于2015年先后登上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和柏林当代艺术展,呼应东莞由“世界工厂”转型“制造名城”的叙事和思考。

观众在拍摄李景湖艺术作品《你装饰了谁的梦》

2017-2019年,他的《火凤凰》《平凡奉献》等雕塑作品创作嵌入东莞公共空间,其动态设计与在地环境的交互,生动诠释了东莞从“制造之美”迈向“城市之美”的蜕变。2024年-2025年,随着“制造美学”的提出,李景湖作品中“表达出的生命、生活气息”,以及“艺术要落实到人,关注人,吸引人”价值追求受到东莞与北京等地美术馆策展人的关注。截至目前,在北京X美术馆举行的“我在!一座城和两亿人的在场证明”当代艺术展已接待观众近万人,全网的曝光量近300万,40余家专业媒体撰写展评。应该说,李景湖的艺术创作与城市定位和产业发展息息相关,是东莞“人、城、产、文”融合发展的缩影。其创作轨迹也印证了东莞以文化强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逻辑——通过激活本土文化基因、构建全球化表达体系,实现城市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协同跃升。

东莞本土艺术家李景湖 莞宣供图

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产业文化融合处的负责人董温彦指出,工业之美是人的创造之美,与自然之美有所不同,同时,工业社会的深层结构最终应服务于人。因此,人与产业的融合发展至关重要。过去工业政策中较少提及的“以人为本”理念,如今正在得到更多体现和贯彻。“制造美学”应是人与产与城市的多向奔赴结果。

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产业文化融合处的负责人董温彦

近年来,作为“2亿分之一”之城和“双万”之城,东莞以人为本,通过如“火柴盒”东莞城市艺术 time、“周末留声机”等文化活动、文化公共空间建设,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增强城市凝聚力和吸引力。特别是,2024年东莞以音乐剧《东莞东》全国巡演为契机,发起“寻找2亿分之一”主题活动,传递东莞“不问出身、只讲拼搏”“懂得平凡人价值”的城市特质和“友善东莞”的温暖形象。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的第一批农民工领队队长胡华喜和东莞冈谷电子厂工作的贺全应,分别参加了“寻找2亿分之一”东莞站、广州站活动,在采访中,他们均流露出了对东莞这座曾经为之拼搏奋斗城市的深深眷恋。

“寻找2亿分之一——《东莞东》邀您故地重游”特别策划回顾展

截至2024年底,东莞的常住人口已突破1046.7万人,迈入千万级人口城市行列,东莞人才总量达到328.2万人。相比于5年前,东莞人才总量呈爆发式增长态势。不得不说,东莞以人为出发点,探索构建的“人-产-城-文”链路,有别于世界“产-城-人”(产业催生城市,带来人的集聚)的传统链路,既是东莞向新工业文明探索交出的答卷,更是东莞在从文化的维度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东莞实践新范式。城以人为本,人以城为家,以人兴城,以文育魂,东莞用“文化这一源头活水,给工业文明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东莞实践注入更多可能”。

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武一婷在交流观展活动上致辞

“四位一体”的答案

木棉年复一年绽放,杨絮岁岁随风飘扬。东莞用47年时光书写的“浪漫情书”,正开启中国“城市文明”的新纪元——在这里,闯入者与守望者的界限已然消融,新一代的“徐莎莉”在智造、城市、人文的交响中,谱写着属于自己的生命诗篇。站在GDP万亿俱乐部的新起点,持续深化“人 -产 -城 -文”四位一体融合发展,向世界传承中华美学精神,无疑是东莞必须接续奋斗的使命。

美学经济专家、北京服装学院时尚管理学院长聘教授邱晔

董温彦认为,全球价值链升级的核心需求在于推动制造与美学、文化、艺术的深度融合。实现这一目标需以技术创新与文化赋能双轮驱动,通过工业文化产业培育夯实文化经济基础。她建议应挖掘工业文化资源,探索工业遗址开发,建设工业旅游、工业博物馆;强化工业设计支撑,打造设计品牌、培育专业人才,实施城市产业名片计划;构建协同创新生态,发挥文化导向作用,整合资源创造新消费场景。

李景海认为,东莞是当代艺术家眼中最具契合度的艺术城市,一是因为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东莞四十余年的变迁正是中国社会变革的缩影,为艺术创作提供了鲜活素材;二是工业城市属性赋予发展“制造美学”天然优势,众多制造工艺可转化为装置艺术创作资源。他建议东莞应以“制造美学”为价值导向,加快建设艺术场馆,出台扶持政策吸引艺术家落户,并打造宜居宜创的当代艺术生态。

北京市民观看东莞本土艺术家李景湖作品(莞宣供图)

美学经济专家、北京服装学院时尚管理学院长聘教授邱晔表示,美学经济创新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工业制造要摆脱低附加值发展模式,首要任务是打造美学生态,这需要长期投入。东莞推动“制造美学”赋能产业升级需抓住核心问题——城市定位是什么?个体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更新美学思维并持续培育,让每个市民拥有自我的美学觉醒,使美学浸润心灵,成为自我实现和更新的能量。当每个自由个体围绕美学蓝图共同规划、沉淀,十年、二十年后,城市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并达成共识。

“我在!一座城和两亿人的在场证明”当代艺术展在北京X美术馆举行 莞宣供图

当北京观众在《瀑布》装置前聆听电子模拟的流水声时,东莞松山湖的技工正将当日生产日志上传至“城市云”。两座城市、3000万人口,在这场关于“在场”的对话中达成共识:真正的制造美学,不仅在于机器的精密,更在于让每个平凡个体的故事,在城市肌理中沉淀为永恒的光泽。

文、图 | 记者 秦小辉(图片署名除外)

相关文章

  • 电话公布!齐齐哈尔规范整治
    近日,记者从齐齐哈尔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获悉,为积极营造健康、有序、规范的旅游市场环境,切实保障游客合法权益,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旅游行业乱象整治行动。内容如下:此次整治行动目标明确,重点打击多类违规行为。在经营资质方面,坚决查处未取得相应许可便擅自开展国内、入境、出境旅游业务,或超范围经营旅游项目的
    2025-04-13 11:07:00
  • 四十余年创作,他用小说写铁血浪漫,以诗照亮精神,以散文见花草
    茅盾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主要奖项获得者阿来,是中国当代文学标志性作家之一。今天,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行的阿来作品研讨会以“人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为题,全面深入研讨其作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阿来认为,“人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就与他自己从事文学创作的体会有关。阿
    2025-04-12 18:16:00
  • 助力河南打造新式供应链,京东工业数智供应链峰会郑州启幕
    顶端新闻记者 丁亚菲 邹皓羽四月的郑州,春意正浓。4月11日,这里迎来了一场关乎工业未来的思想碰撞——聚焦“工业企业供应链数智化转型”,京东工业数智供应链峰会在此启幕。河南,这个工业增加值超2万亿元的制造业大省,也正在京东工业的助力下加速实现数智化转型。【京东工业华中区2025年首场峰会落地郑州】作
    2025-04-12 12:33:00
  • 山东:打造开放共享文化书院,用优质文化资源提升群众精神食粮获得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这一战略部署,不仅是推动文化惠民利民、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更是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仔细理解不难发现,“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值得深入把握。第一个关键词,“优
    2025-04-12 00:04:00
  • 跨越千里,共赴一场关于“在场”的春日叙事盛宴
    四月,南国东莞,木棉花如火如荼地绽放;2000公里外的北京,白毛杨絮似雪纷扬。此刻,一南一北,一热烈一浪漫,两座城市的春意被一场名为“我在!一座城和两亿人的在场证明”的当代艺术展悄然串联。站在东莞艺术家李景湖的装置作品《海浪》前,东莞“2亿分之一”代表徐莎莉驻足良久。玻璃碎片在灯光下起伏涌动,倒映出
    2025-04-11 15: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