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邱延波
据极目新闻报道,近日,河北廊坊三河市城管部门要求辖区内店铺招牌不得使用“红黑蓝”色,有关部门回应称系按照市政府城市规划要求,这是在有关文件还没出台情况下的“先行一步”。
禁令之下,商家遭殃。全国知名连锁饮品“蜜雪冰城”也不得不变了颜色,标志性的红底白字招牌改成了绿底白字。
绿了蜜雪,红了三河。
此事在网上引来网友热议。有网友调侃:如果禁了红色,三河市相关部门的公章是不是都得改成灰色?以后红头文件是不是也得改成绿头文件?

(河北廊坊三河市蜜雪冰城招牌变绿、变灰)
三河市的这种做法,既无科学支持,更无法律依据。但三河不是第一个这么做的。
一、招牌闹剧,曾在多地上演
强迫商家招牌换成千人一面的“统一服装”,这种事曾在全国多地出现,甚至不乏一些公认为城市管理理念比较先进的地方。
2019年3月,上海市静安区常德路的店铺招牌整体被换成了黑底白字,被吐槽像“墓地风格”。
2021年4月,十堰苏州路招牌采用黑底鎏金字搭配灰白墙,市民反映夜间视觉效果诡异,直言“像上坟”。
2024年12月,沧州市新华区沧州站附近新华东路辅路,一条街统一安装黑底白字招牌,网友称看着渗人。

(沧州市新华区新华东路辅路统一的“黑底白字”招牌)
这种行政乱象背后,往往是基层执法者拍脑袋决策的结果。文件未出,行动先行;民意未问,权力先上。如果没有问责机制,胡乱折腾不用付出代价,基层就可能权力任性。于是,“丧葬风”招牌如阴魂不散,屡禁不止。三河不过是这荒诞剧的最新一幕罢了。
二、统一招牌,是权力越界
商家开店,招牌是脸面,是品牌,是心血。蜜雪冰城那红底白字,早已深入人心,是连锁经营的标志。可三河城管说改就改,商家敢怒不敢言。为什么?因为权力的蛮横,让经营自主权成了空话。
市场经济讲究自由竞争,商家有权选择自己的品牌形象。只要不违背公序良俗,不触犯法律底线,谁有资格横加干涉?三河禁“红黑蓝”,看似针对颜色,实则践踏的是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权力一旦越界,市场自由就受限。

更可气的是,商家被迫换招牌的损失谁来赔?一张新招牌,少则几百,多则上万。商家的损失谁来负责?没有赔偿方案,没有过渡期,一声令下商家就必须“换脸”。这不是优化营商环境。
网友一针见血:看一个地方经商环境好不好,就看店铺门头。门头千篇一律的地方,投资需谨慎。
三、城市规划,应该有包容性
三河城管辩称,这是“城市规划”的需要。可什么样的规划需要把城市刷成灰色?现代城市规划,讲求多样性、包容性,尊重文化与商业的个性表达。巴黎的浪漫,纽约的繁华,东京的霓虹,哪座城市靠“统一色调”出名?反观三河,禁“红黑蓝”,强推灰白,这不是规划,是审美与智慧的双重失败。
更荒谬的是,连上级部门的户外广告管理规范,都只规定了“位置、形式、规模、色彩等基本要求”,并未明确禁哪种颜色。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更无此苛求。三河的“规划”从何而来?文件未出就动手,连基本的合法性论证都没有。这不是规划,是瞎折腾。

(湖南省长沙市黄兴路步行街五颜六色的招牌)
城市的发展,需要渐进式的生态演变,而不是一夜间的“改头换面”。真正的规划者懂得尊重城市的肌理,而不是用粗暴的行政手段抹平一切差异。
四、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法无授权不可为”,这是法治的基本原则。三河城管,文件没出台,就敢“先行一步”。这不是效率,是违法。没有红头文件的支撑,任何具体执法行为都站不住脚。退一步讲,即便文件出台,也得经过公众意见征集、合法性审查。三河连这些程序都等不及,就急着动手,缺乏应有的法律意识。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如果当执法者无视法治,商家的信心就会受到影响。今天刷招牌,明天封橱窗,后天立隔离板。政策朝令夕改,商家如何安心经营?一块小小的招牌,折射的是地方治理的法治水平。
城市之美,在于百花齐放,而非千篇一律。行政之德,在于谦卑守法,而非恣意妄为。一块招牌虽小,却映照着市场环境,关系着执政理念。高级的城市治理,从不是让所有门头变成复制品,而是让每块招牌都能讲述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