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必菊:山村女书记挑大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1:47:00    

阳春三月,走进兴仁市城北街道海河村,5000亩桃花竞相绽放,红军长征海河战斗纪念碑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必菊正为游客讲解红军在海河战斗中的英勇事迹……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林必菊,10余年来,她初心不改,贴心为民,以春风化雨般的温情、脚踏实地的作风和身先士卒的干劲,探索出一条适合海河村发展的“红色”新路子,用满腔赤诚书写乡村最美“巾帼红”,成为乡亲们最信赖的“自家人”。

凝聚合力,点燃“红”引擎

今年41岁的林必菊,从2013年担任村常务干部开始,她便经常早出晚归、逐一入户和村民“拉家常”,记录“东家长西家短”的大事小情,也摸清了村民收入状况、村里和谐稳定问题等情况,成为乡亲心中的“自家人”。2016年,林必菊成功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凭借“宁愿自己吃苦、不让乡亲受累,宁愿自己吃亏、不让乡亲受损,宁愿自己麻烦、不让乡亲为难”的为人做事原则,深得村民信赖,2022年,又被推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海河村是一块革命的红色热土,林必菊带领村支两委人员和全体村民在保护好海河战斗遗址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把红色文化转化为红色资产及发展优势,做活“红色旅游+”文章。

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里在红军战斗遗址建起了纪念广场、纪念碑、红军亭、红色文化墙浮雕、陈列室、红军路、旅游步道等。为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林必菊将“红”舞台打造成振兴乡村文化、丰富精神生活的一方天地,培养义务解说员3名,开设了红色教育课堂,对前来参观、旅游的人进行义务讲解,将村里30余名会吹拉弹唱、能歌善舞的人员组织起来,成立了海河村红色文艺表演队,并请来村里有文化的“五老”人员,将村里的红色故事、移风易俗等编写成接地气的歌曲、小品等节目进行传唱、表演,深受村民和游客喜爱。

同时,林必菊还在村里办起了大众消费食堂,推出“忆苦思甜饭”“红军饭”等特色餐饮,吸引广大游客前往体验、消费。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海河村红军战斗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左右江革命老区建设单位、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单位、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和黔西南州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景点等,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打卡”地。

因地制宜,孕育“红”产业

“桃花山上桃花开、幸福歌儿唱起来,脆甜桃儿长出来……”2023年的阳春三月,在海河村杨家山组的桃花山上,一场以“桃花为媒”的农文旅推介活动正热闹进行。

“这是上好的接红桃,结出来的桃子个大、脆甜,我们保证这株桃树能产成熟桃子100斤以上,如果不足100斤,届时,我们补足你100斤,198元认领这株一点都不亏……”林必菊满脸笑容,正向游客推介村里与村民联合推出的“以你之名 冠爱予桃”桃树认领活动,不一会儿工夫,1000余株桃树便被认领完毕。

10多年来,林必菊依托村里种植接红桃的悠久历史,不断改良种植品质,扩大种植面积,四处寻找销路,如今,多数村民都种上了接红桃,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每年盛产桃子1千余万斤,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红”产业,村民也因“桃”走上了“产业兴旺日子甜”的康庄大道。

今年,林必菊还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在村里建设农特产品储存转运中心,目前,农特产品储存转运中心已开工建设,建成后,将进一步带动接红桃产业的发展和促进村民致富增收。

此外,林必菊还积极引导村民种植烤烟、薏仁米、生姜、辣椒等农作物,号召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投资创业,在村里投资建设了薏仁米加工厂、生姜加工厂、电磁炉生产厂等企业,为村民拓宽了创业、就业渠道。

作为农民,土地就是命根子,林必菊一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一边四处奔走,申请土地治理项目资金,仅2017年至2019年三年间,就申请到的土地治理项目资金1450万元,对村土地进行了全面综合治理。

贴心为民,系紧“红”纽带

“小菊,你来啦!快进屋坐坐,喝杯茶吧。”不管严寒还是酷暑,林必菊时常在地里村头嘘寒问暖,帮扶解困,村民们都会热情地跟她打招呼。作为村里的当家人,林必菊始终把村民当亲人,用真心真情与村民之间系起了一条“红”纽带。

村里年老多病的刘婆婆在儿子逝世后,刘婆婆和年幼的孙女相依为命,为了方便照顾祖孙俩,林必菊把祖孙俩接到自己家中进行照顾,为刘婆婆买药看病,送孩子读书上学,无微不至照顾着,这一住,便是三年,不是亲人胜过亲人。

村里的杨婆婆身患残疾,儿子在外打工,丈夫性格暴躁,时常冲杨婆婆发脾气,每当这个时候,杨婆婆就会向林必菊求助。林必菊多次上门,为两位老人调解纠葛,同时,与老人子女联系,由老人的儿子每月定期为他们寄来零用钱。现在,两位老人也和睦了,还学会了互相照顾。

林必菊还在村里组建了由30余名爱心妇女参与的“爱心妈妈”“贴心闺女”志愿服务队,并采取分片包干、定期走访,节日慰问等方式开展未成年人、留守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关心关爱行动。此外,林必菊还积极组织在外创业有成的能人奉献爱心,逢年过节组织文艺演出、开展慰问活动,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同时,弘扬敬老爱老传统美德。

“我今天兑换的东西有面条、牙膏、毛巾……”在村民的朋友圈里,晒的不是买的好车、漂亮的衣服,而是一样样平凡的牙膏、洗衣粉等,但村民们却骄傲地说,这是他们在“积分超市”换来的“奖品”,千金难换。

为了传承勤劳俭朴、乐于助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林必菊采取“存德换得、聚心振兴”的思路,按一般农户、脱贫户、党员户,分类制定了积分超市兑换细则,让村民踊跃参与到环境卫生、村容村貌整治、文明宣传、红色文化保护等活动中来,让家家户户比谁家更文明、更融洽、更勤劳,海河村也因为这小小的超市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村民们再也不随便乱扔垃圾,房前屋后、边沟旮旯也整理得干净整洁,有力推进了乡风文明建设。

此外,为让大家积极参与村集体项目建设,在每一个村集体项目建设中,每户都要出3个义务工,这样不仅可监督项目实施质量,大家还在劳作中相互沟通,化解平时的小恩怨,并把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村里的其他公益事业。除了参与义务工外,林必菊还积极发动村民参与有酬劳的村项目建设,除每天工资外,村里对参加项目建设的村民每天奖励10元的超市积分商品兑换券,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家乡建设的积极性。

村道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有致,三三两两的村民正在广场上锻炼身体……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徐徐呈现在眼前。“村里变了,变得像城里的小区一样,我们老年人晚上也能出来溜达了,感到相当幸福。”村民郑大爷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道。

“海河美唉,春天处处桃花开嘞,海河红唉,海河战斗放光芒嘞,海河兴唉,绘就蓝图振乡村嘞……”乡亲们用自己编撰的歌曲唱响海河村美好未来的同时,也在感慨遇到了像林必菊这样贴心为民的“自家人”。

通讯员 李鑫波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段源兴

编辑 钱星星

二审 宋洁 张恒

三审 陈俎宇

相关文章

  • 江苏省宜兴市三洞桥村——百年龙窑绘出古村新彩(走进传统村落)
    来源: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姚雪青《人民日报》(2025年04月03日 第 15 版)前墅龙窑正在进行装窑作业。宜兴市丁蜀镇人民政府供图江苏省宜兴市三洞桥村景色。宜兴市丁蜀镇人民政府供图“开窑大吉!”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三洞桥村的前墅龙窑,在村民和游客的共同见证下,迎来又一次开窑。几名窑工共同挥锤,
    2025-04-03 09:21:00
  • 绿皮车拉来2个亿!重庆山沟沟里跑出“时空特快”
    “谢幺婶,你女儿又从海南给你寄东西来啦!”4月1日,乡村快递员李洋驾驶着那辆绿油油的小货车,满载着包裹,稳稳停在重庆市巫溪县红池坝镇茶山村委会的院坝里。早已等候多时的乡亲们笑着围上来,像迎接一位老朋友。这辆绿色小货车,每天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往返于离县城80公里的乡镇之间。它不仅送来远方的牵挂,也捎
    2025-04-02 19:32:00
  • 涌赤水河浪,淬红色血脉 传承“四渡赤水”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长征精神。近日,兴业银行成都分行下辖泸州分行前往红色古蔺,感悟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分别与四川长征干部学院泸州四渡赤水分院、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博物馆签署“红色合伙人”党建合作协议,推动红色文化传承与金融服务创新再上新台阶。根据协议,兴业银行泸州分行在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博物馆设
    2025-04-02 17:33:00
  • “沉睡”资产焕新颜引来“新村民” 创新服务激活乡村发展“新”动力
    央视网消息:近年来,广东珠海将农村老屋农田变成网红打卡地,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还吸引了众多港澳人士前来创业、定居。70岁的丁伟洪来自澳门。2024年,他在珠海金湾区三灶镇木头冲村租下了一套石头屋。经过简单装修改造后,丁伟洪在这里养花、种菜,制作根雕,生活非常惬意。珠海市积极开展农村闲置农房盘活利用。
    2025-04-02 15:47:00
  • 林必菊:山村女书记挑大梁
    阳春三月,走进兴仁市城北街道海河村,5000亩桃花竞相绽放,红军长征海河战斗纪念碑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必菊正为游客讲解红军在海河战斗中的英勇事迹……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林必菊,10余年来,她初心不改,贴心为民,以春风化雨般的温情、脚踏实地的作风和身先士卒的干劲,探索出一条适合海河
    2025-04-02 11: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