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雄安体育中心正式投入运营。这一地标性建筑,不仅以体育场、体育馆和游泳馆组成的建筑群刷新了城市的天际线,更从公共服务、人文关怀、国际视野等多维度为新区发展注入活力。
从功能供给到精准服务,一座体育场馆的启用体现着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优化。作为国内首个近零能耗场馆,该体育中心内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超40%,全域海绵城市系统实现雨水100%回用,下沉式地热整合与自然通风系统则让建筑成为“会呼吸的生命体”。这种绿色设计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更将环保理念融入市民日常生活,使公共服务与生态价值实现双赢。在服务功能上,场馆打造“教学+休闲+赛事+消费”的复合场景。比如,体育馆配备可伸缩式看台座椅系统,可快速切换篮球赛、演唱会等模式;亲子活力空间设置攀岩墙、AR互动沙盘,老年群体可通过AI定制健身课程参与锻炼。这种覆盖全年龄段的服务设计,精准回应疏解人员、回迁居民、外来游客等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体现人民城市建设中的需求导向。

3月30日拍摄的雄安体育中心外景。河北日报记者 刘光昱 摄
从功能多样到沉浸体验,一座场馆的投用为城市更添烟火气。雄安体育中心的启用,不仅填补了雄安新区大型文体设施的空白,更以场景上新丰富着城市生活。场馆南侧规划的“1741能量街区”,集合酒吧、潮玩、密室逃脱等业态,打造7*24小时“赛事+消费+社交”生态圈;星空跑道与AR导航系统,则将夜跑变成科技与诗意交织的沉浸体验。这些设计打破传统场馆“赛时热闹、日常冷清”的困局,让建筑真正融入市民生活肌理。与此同时,“人民之城 心向往之”城市体验活动的启动,进一步激活城市活力。
从本土化到国际范儿,一座场馆尽显“乡愁”与“未来”的和谐共生。雄安体育中心建筑设计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其对中国传统美学符号的创造性转化。3座主体建筑——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通过方圆几何的意象组合,形成“侧看成山、俯瞰落印”的视觉效果,宛若三枚钤刻于城市画卷的“山水印章”。当“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遇上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当钢铁构件承载东方意境,建筑便不仅是一个功能载体,而成为“乡愁”与“未来”的链接。
雄安体育中心的启幕,不仅仅是一座新建筑的诞生,更成为激发城市活力的新引擎。它用科技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用场景激活市井烟火,用赛事撬动经济发展。这枚钤盖在未来之城的“山水印章”,以东方美学为底色,以科技创新为笔锋,在新时代的城市画卷上标注下一座新城的活力。(曹 铮)
来源:河北日报